大多数的海岸线,全是平缓的梯形结构。

  这种港口压根没法让大船停靠,只能派小船出海捕鱼。

  天然的港口,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

  一个优良的港口,可以停靠大船,可以为大船维修补给。

  这便是海上的生命线。

  唐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沿途不停地通过各种办法。

  或是购买,或是租借,或是占领。

  把南亚和南洋的良港全部收入大周的囊中。

  唐延意识到海上良港的重要性,更意识到海军力量有多么的重要。

  护航、维护海贸霸权、占领港口,这全需要海军。

  在与英吉利的一战里,唐延更是意识到,海军可以影响一个地区贸易的兴衰。

  现在大周商人,已经把英吉利商人彻底挤走了。

  开始在印地倾销棉布、茶叶了。

  这就是大周海军强大。

  若是大周输了,那英吉利人便会继续攻占南洋、大越。

  进而控制大周的海洋!

  唐延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

  唐延提起笔,开始在纸上写到《海权论》,他想总结自己航海的所有经验,提醒大周海洋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京都的庞之秋,也在纸上写出了《海权论》三个字。

  中原一直都是大陆文明。

  但是中原是个善于思考的文明。

  庞之秋虽然没有航海,可是他也看见了海洋贸易引起的变化。

  曾经价格昂贵,只有皇室贵族使用的花椒,现在在京都的小餐馆已经可以用到。

  曾经是做成香囊的香料,现在变成做菜的调味品。

  海洋送来了大越的蔗糖,南洋的粮食。

  这些贸易,让大周富裕起来。

  庞之秋认真读过周闯的《重商论》,他明白贸易对于国家的作用。

  贸易可以带来财富。

  那是什么带起了这么巨大的贸易呢?

  那当然是海洋!

  庞之秋敏锐的察觉到了,未来海洋的重要性。

  掌控航路,掌控港口,从而掌控贸易。

  随着贸易的兴起,利润的增高,那么诸国争夺海洋霸权的冲突便会加剧。

  如果大周在南洋的巨大贸易,以及更多的商人出海远航,前去土澳,前去印地。

  这些贸易航线也得有舰队来保卫!

  庞之秋把贸易权力、通航权力、港口的补给权力。

  全部归结于“海权”。

  庞之秋的文章,就是论述“海权”的重要性。

  庞之秋提出,大周应该扩张海权,组建一支强大的舰队。

  海权可以保证大周的货物卖去世界,也可以清除海上的威胁,保护大周本土!

  唐延和庞之秋。

  一个是舰队的都督。

  一个是年轻的士子。

  二人都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海权的庞大作用,并且把这个理论化。

  庞之秋的文章写完后才发现,他写多了!

  洋洋洒洒的四万字,这都不是一篇文章了。

  而是一本书!

  要知道论语都不到两万字啊!

  四万字,差不多是两本论语的长度了!

  庞之秋想了想,还是决定整理好文章,给翰林院投稿!

  去年的探花宋彦,上次发掘了周闯这个金子,掌事学士好好的夸赞了他一番。

  掌事学士还说,以后有外放的机会,肯定首先考虑宋彦。

  宋彦激动不已,近期工作更积极了。

  这次,当书吏送来庞之秋的海权论。

  宋彦也惊讶了。

  这些士子,这么卷的吗?

  都开始篆书了吗?

  这家伙,该不会是拿流水账来凑数的吧?

  宋彦傻了。

  此时已经快到下衙的时间。

  请收藏本站:sew5w。笔趣阁手机版:sm.ew5w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