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不贪婪于领土吗?
自然不是。
否则偌大神州由何而来?
只不过华夏对于领土之述求并非那么直接、那么血腥、那么残暴,而是在民族融合之过程中逐步发展、水到渠成。
当某一地域之民族最终与华夏相融合,其领地自然而然并入华夏………
历史上,唐朝之时“羁縻州”制度大行其道,鼎盛时期甚至多达八百余个,但当国势衰落之后,这些“羁縻州”先后脱离大唐掌控,并未最终成为大唐领土的一部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完成民族融合。
不是一家人,必然是要分开的……
民族融合不仅仅在于是否受中枢之领导、军事是否彼此互助,更在于文化、经济、习俗……等等多方面的融合。
是一个极其庞大且精细之过程。
禄东赞沉默良久,最终无奈说道:“你们汉人总是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且愿意将其予以实践,对也好、错也罢,从不曾间断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或许,这才是华夏文明一枝独秀之根源?
与之相比,吐蕃人简直就好似未开化的蛮夷,只能遵循华夏之轨迹对内部予以改革,照葫芦画瓢的照搬华夏制度,却还要因为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有所阉割……
房俊语重心长:“所以华夏即便屡屡陷入绝境,王朝倾颓、权力更迭,但总是能够于废墟之中迅速崛起,皆在于文化、在于制度。吐蕃强盛一时又有何用呢?即便你们那位赞普能够攻陷长安、倾覆大唐,但长久去看,吐蕃注定灭亡、华夏亦复崛起。”
事实便是如此,华夏文化的包容性、韧性注定了文明的最高等级。
纵使后世国祚断绝于满蒙之手,神州陆沉、万马齐喑,但文化之脉络、传承却始终未断,反倒是强盛一时的外族最终被华夏所同化,沦为华夏的一部分……
“所以,所谓的“自治区'仅只是一个障眼法?”
禄东赞发问。
房俊不承认:“怎么可能?华夏文化最大的优点便是“兼容并蓄、和谐共处',对待任何异族皆一视同仁、无分彼我,甚至于在某一些边远的民族聚居之处,还会给予各种政策上的优待。”
禄东赞才不信这些,嗤之以鼻:“但据我所知,大唐之律法严格控制与外族通婚,异族想要入籍大唐更是难如登天,这就是你说的“一视同仁、无分彼我'?你们唐人歧视一切异族。”
这是事实,任谁也无从辩驳。
悠久之传承、灿烂之文明、强盛之国势、富裕之生活……这一切促使唐人产生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自觉是世间文明第一等,如何看得起那些茹毛饮血、野蛮掠夺的番邦胡族?
“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可能一蹴而就呢?华夏文明的最高述求便是“世界大同',但是想要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需要千年甚至几千年之努力。民族融合也是一样,毕竞你们这些胡族带给华夏的伤害太多,总不能要求所有唐人如同圣人一般不计前嫌、忘却仇恨吧?”
“若不能忘却历史,何谈融合、何谈一视同仁?”
“我们牢记历史不是想着要报复谁,而是不忘初心、不忘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前隋基业起于北魏六镇,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大唐承袭前隋之国祚,便是连太宗皇帝都有着鲜卑人血脉,但何曾有人去歧视鲜卑人?时至今日,鲜卑人早已与华夏融为一体。”
华夏文明之包容性千古第一,即便曾经带给华夏文明灭顶之灾的满、蒙,一旦时过境迁和谐融合,皆视为一体,无分彼我。
事实上又何至于满、蒙?
匈奴、突厥、瓦剌……这些民族当中或多或少皆融入华夏,皆华夏子孙、炎黄之后。
即便是那凶残暴戾、禽兽之心的倭人,谁又能保证其不会有朝一日亦入我华夏、再不复所谓的“千古一系”呢?
禄东赞目光幽深,嗟叹道:“这可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
吐蕃尚在挣扎求存,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能从高原俯冲而下在大唐的国土上掳掠抢夺,而大唐却已经在推行长达十余代甚至数十代的长远而恢弘之民族融合计划。
相比之下,天渊之别。
他看向房俊:“所以越国公是想将我说服之后,帮助大唐完成融合吐蕃之大计?”
“知我者,大论也!”
房俊笑道:“松赞干布其人在吐蕃之中固然称得上雄才伟略,但是放之余四海,不过是权势利禄蒙了眼的庸才而已,况且其后继无人,只需身死,曾经雄踞高原之上的吐蕃瞬间土崩瓦解……大论是松赞干布之下的吐蕃第二人,若能在危难之际将吐蕃人民拯救于水火之中,且让吐蕃融入大唐,必然是震古烁今之伟业。吐蕃人民世代称颂,您便是吐蕃当之无愧的圣贤,既无前者、更无后继。”
禄东赞默然无语。
裴行俭将公文、战报处置得差不多,这才起身离开桌案,来到茶几旁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道:“这几日从长安来的粮秣辎重数量骤降,中书省的文书之中诸多抱怨,言及筹集粮秣困难,已经影响观众米价之稳定……看来是有人从中作梗了。”
房俊不以为意:“此预料之中,不必在意。”
裴行俭迟疑一下,提醒道:“虽是预料之中,但这份掣肘到底是来自于中书省还是宫内,意义却大不相同。”
若是来自于中书省,那不过是刘泊以及文官集团对于安西都护府之横加干涉,不愿见到安西都护府之煌煌功勋,以及日后他裴行俭携此功绩进入中枢。
可若是来自于宫内,则一定是针对房俊,意味着陛下对于房俊开始猜忌、甚至提防……
禄东赞惊奇道:“原来大唐皇帝对越国公也非是绝对信任?”
言语之中,有些幸灾乐祸。
房俊瞥他一眼,道:“大论在吐蕃建功立业的时候,难道松赞干布对你就没有提防之心?君王嘛,总是疑神疑鬼、看谁都像是要害他的样子。相比之下,陛下能够将任命我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将整个西域交付于我手中任我作为,已经难能可贵了。”
禄东赞不说话了,低头喝水。
他的确对房俊极为羡慕,这份来自于君王之信任是成就大事的首要条件。
他自忖,若是松赞干布能够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那么吐蕃固然难以吞并大唐,却也能够缔造一份商裔皇皇、震古烁今的丰功伟业。
房俊对裴行俭道:“不必在意这些,咱们一年多来积攒的粮秣辎重已经够用,不要停下对薛仁贵的支援,但薛仁贵也会“以战止战',尽可能的减少对于碎叶城的依赖。至于朝中之掣肘、干涉,只需我回到长安,一切迎刃而解。”
他与李承乾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李承乾自然不会担心他造反,却忌惮他拥兵自重、对东宫毫无保留的支持,就像是当年支持他这个太子那样去支持如今的太子。
只要他离开军营,返回长安,不会重演当初率领安西军数千里驰援长安那种事,那么信任会迅速回归。只不过如今李承乾又诞下一位皇子,可供选择的条件放宽,想来易储之心愈发坚定………
裴行俭显然也想到这一层,叹息道:“皇家父子,实在天生相克。身为君王,既想要一个合格称职的继承人,但继承人若是太合格、太称职,又会导致东宫势大、威胁皇权之隐患。彼此对立、相互矛盾,实无可解之法。”
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古今如一。
当年太宗皇帝屡屡想要易储,皆因他认为李承乾之资质难以胜任皇帝之位,如今李承乾意欲易储则恰好相反,因为太子得到太多支持……当真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
古往今来多少王朝便是在这权力交接的过程之中埋下隐患,最终导致社稷动荡、江山倾覆?倒也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只需将皇权限制于一定范围之内,使得皇权交替之影响减少,正如“军机处”“政事堂”之设置……
但这种事可以做,这种话却不能说。
毕竟儒家文化之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纲常伦理,是绝对不容许推翻的。哪怕口是心非,也必须保证绝对正确。
房俊道:“这些事无需你担心,你只要敬忠职守就好,将安西都护府经营成帝国的西陲壁障,将这一片土地永久纳入大唐版图之内,你便是功在千秋。”
裴行俭恭声道:“大帅放心,我知西域之重要,定然不遗余力、恪尽职守。”
房俊点点头:“稳住心思踏踏实实的干几年,不要想着中枢,这个时候回去并非什么好事。”裴行俭笑道:“我对权力并无太大奢求,只要当下之权力能够支撑我去做一些想做且有意义的事,那便足矣。”
请收藏本站:sew5w。笔趣阁手机版:sm.ew5w
自然不是。
否则偌大神州由何而来?
只不过华夏对于领土之述求并非那么直接、那么血腥、那么残暴,而是在民族融合之过程中逐步发展、水到渠成。
当某一地域之民族最终与华夏相融合,其领地自然而然并入华夏………
历史上,唐朝之时“羁縻州”制度大行其道,鼎盛时期甚至多达八百余个,但当国势衰落之后,这些“羁縻州”先后脱离大唐掌控,并未最终成为大唐领土的一部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完成民族融合。
不是一家人,必然是要分开的……
民族融合不仅仅在于是否受中枢之领导、军事是否彼此互助,更在于文化、经济、习俗……等等多方面的融合。
是一个极其庞大且精细之过程。
禄东赞沉默良久,最终无奈说道:“你们汉人总是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且愿意将其予以实践,对也好、错也罢,从不曾间断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或许,这才是华夏文明一枝独秀之根源?
与之相比,吐蕃人简直就好似未开化的蛮夷,只能遵循华夏之轨迹对内部予以改革,照葫芦画瓢的照搬华夏制度,却还要因为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有所阉割……
房俊语重心长:“所以华夏即便屡屡陷入绝境,王朝倾颓、权力更迭,但总是能够于废墟之中迅速崛起,皆在于文化、在于制度。吐蕃强盛一时又有何用呢?即便你们那位赞普能够攻陷长安、倾覆大唐,但长久去看,吐蕃注定灭亡、华夏亦复崛起。”
事实便是如此,华夏文化的包容性、韧性注定了文明的最高等级。
纵使后世国祚断绝于满蒙之手,神州陆沉、万马齐喑,但文化之脉络、传承却始终未断,反倒是强盛一时的外族最终被华夏所同化,沦为华夏的一部分……
“所以,所谓的“自治区'仅只是一个障眼法?”
禄东赞发问。
房俊不承认:“怎么可能?华夏文化最大的优点便是“兼容并蓄、和谐共处',对待任何异族皆一视同仁、无分彼我,甚至于在某一些边远的民族聚居之处,还会给予各种政策上的优待。”
禄东赞才不信这些,嗤之以鼻:“但据我所知,大唐之律法严格控制与外族通婚,异族想要入籍大唐更是难如登天,这就是你说的“一视同仁、无分彼我'?你们唐人歧视一切异族。”
这是事实,任谁也无从辩驳。
悠久之传承、灿烂之文明、强盛之国势、富裕之生活……这一切促使唐人产生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自觉是世间文明第一等,如何看得起那些茹毛饮血、野蛮掠夺的番邦胡族?
“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可能一蹴而就呢?华夏文明的最高述求便是“世界大同',但是想要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需要千年甚至几千年之努力。民族融合也是一样,毕竞你们这些胡族带给华夏的伤害太多,总不能要求所有唐人如同圣人一般不计前嫌、忘却仇恨吧?”
“若不能忘却历史,何谈融合、何谈一视同仁?”
“我们牢记历史不是想着要报复谁,而是不忘初心、不忘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前隋基业起于北魏六镇,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大唐承袭前隋之国祚,便是连太宗皇帝都有着鲜卑人血脉,但何曾有人去歧视鲜卑人?时至今日,鲜卑人早已与华夏融为一体。”
华夏文明之包容性千古第一,即便曾经带给华夏文明灭顶之灾的满、蒙,一旦时过境迁和谐融合,皆视为一体,无分彼我。
事实上又何至于满、蒙?
匈奴、突厥、瓦剌……这些民族当中或多或少皆融入华夏,皆华夏子孙、炎黄之后。
即便是那凶残暴戾、禽兽之心的倭人,谁又能保证其不会有朝一日亦入我华夏、再不复所谓的“千古一系”呢?
禄东赞目光幽深,嗟叹道:“这可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
吐蕃尚在挣扎求存,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能从高原俯冲而下在大唐的国土上掳掠抢夺,而大唐却已经在推行长达十余代甚至数十代的长远而恢弘之民族融合计划。
相比之下,天渊之别。
他看向房俊:“所以越国公是想将我说服之后,帮助大唐完成融合吐蕃之大计?”
“知我者,大论也!”
房俊笑道:“松赞干布其人在吐蕃之中固然称得上雄才伟略,但是放之余四海,不过是权势利禄蒙了眼的庸才而已,况且其后继无人,只需身死,曾经雄踞高原之上的吐蕃瞬间土崩瓦解……大论是松赞干布之下的吐蕃第二人,若能在危难之际将吐蕃人民拯救于水火之中,且让吐蕃融入大唐,必然是震古烁今之伟业。吐蕃人民世代称颂,您便是吐蕃当之无愧的圣贤,既无前者、更无后继。”
禄东赞默然无语。
裴行俭将公文、战报处置得差不多,这才起身离开桌案,来到茶几旁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道:“这几日从长安来的粮秣辎重数量骤降,中书省的文书之中诸多抱怨,言及筹集粮秣困难,已经影响观众米价之稳定……看来是有人从中作梗了。”
房俊不以为意:“此预料之中,不必在意。”
裴行俭迟疑一下,提醒道:“虽是预料之中,但这份掣肘到底是来自于中书省还是宫内,意义却大不相同。”
若是来自于中书省,那不过是刘泊以及文官集团对于安西都护府之横加干涉,不愿见到安西都护府之煌煌功勋,以及日后他裴行俭携此功绩进入中枢。
可若是来自于宫内,则一定是针对房俊,意味着陛下对于房俊开始猜忌、甚至提防……
禄东赞惊奇道:“原来大唐皇帝对越国公也非是绝对信任?”
言语之中,有些幸灾乐祸。
房俊瞥他一眼,道:“大论在吐蕃建功立业的时候,难道松赞干布对你就没有提防之心?君王嘛,总是疑神疑鬼、看谁都像是要害他的样子。相比之下,陛下能够将任命我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将整个西域交付于我手中任我作为,已经难能可贵了。”
禄东赞不说话了,低头喝水。
他的确对房俊极为羡慕,这份来自于君王之信任是成就大事的首要条件。
他自忖,若是松赞干布能够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那么吐蕃固然难以吞并大唐,却也能够缔造一份商裔皇皇、震古烁今的丰功伟业。
房俊对裴行俭道:“不必在意这些,咱们一年多来积攒的粮秣辎重已经够用,不要停下对薛仁贵的支援,但薛仁贵也会“以战止战',尽可能的减少对于碎叶城的依赖。至于朝中之掣肘、干涉,只需我回到长安,一切迎刃而解。”
他与李承乾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李承乾自然不会担心他造反,却忌惮他拥兵自重、对东宫毫无保留的支持,就像是当年支持他这个太子那样去支持如今的太子。
只要他离开军营,返回长安,不会重演当初率领安西军数千里驰援长安那种事,那么信任会迅速回归。只不过如今李承乾又诞下一位皇子,可供选择的条件放宽,想来易储之心愈发坚定………
裴行俭显然也想到这一层,叹息道:“皇家父子,实在天生相克。身为君王,既想要一个合格称职的继承人,但继承人若是太合格、太称职,又会导致东宫势大、威胁皇权之隐患。彼此对立、相互矛盾,实无可解之法。”
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古今如一。
当年太宗皇帝屡屡想要易储,皆因他认为李承乾之资质难以胜任皇帝之位,如今李承乾意欲易储则恰好相反,因为太子得到太多支持……当真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
古往今来多少王朝便是在这权力交接的过程之中埋下隐患,最终导致社稷动荡、江山倾覆?倒也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只需将皇权限制于一定范围之内,使得皇权交替之影响减少,正如“军机处”“政事堂”之设置……
但这种事可以做,这种话却不能说。
毕竟儒家文化之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纲常伦理,是绝对不容许推翻的。哪怕口是心非,也必须保证绝对正确。
房俊道:“这些事无需你担心,你只要敬忠职守就好,将安西都护府经营成帝国的西陲壁障,将这一片土地永久纳入大唐版图之内,你便是功在千秋。”
裴行俭恭声道:“大帅放心,我知西域之重要,定然不遗余力、恪尽职守。”
房俊点点头:“稳住心思踏踏实实的干几年,不要想着中枢,这个时候回去并非什么好事。”裴行俭笑道:“我对权力并无太大奢求,只要当下之权力能够支撑我去做一些想做且有意义的事,那便足矣。”
请收藏本站:sew5w。笔趣阁手机版:sm.ew5w